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 

    新华社客户端:推进工业文化教育的创新之路——全国首家工业文化学院产教融合探索

    供稿单位 :       发布时间 : 2022-05-23 15:15


    日前,全国首位工业文化方向研究生邢懿琳在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中德工业文化学院顺利毕业,其硕士论文《隐形冠军的驱动模式与发展路径——德国经验与浙江实践》引起业内关注。该论文对中德隐形冠军企业的发展环境、政策、文化等进行比较研究,以探索具有借鉴意义的我国隐形冠军培育路径。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工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主任罗林教授认为:“这样的比较研究,正是当前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我国加强工业文化建设,推进工业文化教育的实际意义所在。”

    在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中品读出“中国精神”

    “工业文化是融汇在国家工业硬实力中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介绍,“世界主要工业强国均拥有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体系,德国的工匠精神、美国的创新文化、日本的敬业态度,均是其工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强国建设亟需工业文化提供支撑。”

    近年来,大力发展工业文化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传播滞后、产业融合程度低、教育覆盖面窄等问题依然突出,工业文化教育提速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推动工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断落地,工业文化教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新方向。为贯彻落实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文件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陆续在全国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建设相关研究机构,特别是去年在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米兰(中国)成立中德工业文化学院,这在全国高校首次设立以工业文化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机构,预计未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规模将达到340人/年。邢懿琳就是首位毕业的“中德工业生态与工业文化”方向的研究生。

    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作为一所工科为主、文理经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工业文化教育实践,积极开展工业文化进校园和工程师进课堂等活动,将工业文化教育有机融入到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等建设,与学生思想政治建设、专业能力培养、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等紧密融合。学校自2006起启动“企业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邀请企业家、工程师、工匠劳模等进校宣传企业文化和工业精神等,截至目前累计举办300余期。学校在工科学生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走入生产一线参加专业认知实习,走进吉利汽车、海康威视、杭叉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实地体验。来到杭叉集团短短半天的实习,材料成型与工程专业倪胜就发出感慨:“没想到小小的叉车就涉及这么多先进的技术,在我身边的这个低调的公司为全世界用户提供优质的叉车产品和智能物流装备。”

    工业文化研究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升

    工业文化不仅是衡量一国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的时代,制造强国建设需要文化的柔性支撑和精神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典型工业文化,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工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米兰(中国)校长赵东福教授指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应该加强工业文化研究工作,做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吸收借鉴德国、美国、法国等国外先进工业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价值体系,努力提升文化自信”。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米兰(中国)拥有近四十年的中德合作办学历史,近年来学校充分吸收借鉴德国制造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组织开展工业文化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承接了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在内的相关重大项目,《推进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建议》等一批高端智库成果要报获得省领导的批示肯定。城乡规划学、工业设计、工业工程、智能制造等学科在工业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不断显现。以城乡规划学学科为例,该学科近年来以“城乡历史遗产保护”方向为重点,深入开展历史遗产保护领域的中法合作,已获得1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近5年获得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护科技项目3项资助,开展了32项历史遗产保护科技服务和设计项目。

    去年,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学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成立中德工业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打造浙江省乃至全国工业文化研究新高地。据米兰网页版登录入口,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介绍,研究生邢懿琳的培养充分依托了浙江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实践,她深入浙江省各地市优秀企业调研,分析了浙江省隐形冠军发展的总体情况,总结了德国隐形冠军以匠人精神文化、校企合作培养等为导向的六大发展路径,对中德隐形冠军发展环境、政策、教育、人文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而探索更有针对性、更具借鉴意义的隐形冠军培育路径,为我国制造业培养各领域的隐形冠军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学科专业建设助推工业文化交叉学科茁壮成长

    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启发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工业强国,必须高度重视工业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随着制造强国战略实践不断深入,我们需要培养越来越多能够助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横跨工业和文化领域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工业文化教育的价值也必将日益彰显。据统计,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而工业文化人才缺口率只会更高。国内工业文化领域专家、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指出,“发展工业文化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我们应尽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理论体系,以中国工业史研究带动工业文化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研究,探寻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渊源与现实价值,加强中国工业文化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遴选建设一批示范性的学院,全方位服务我国工业文化发展。”

    原文链接:推进工业文化教育的创新之路——全国首家工业文化学院产教融合探索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和路318号

    邮编:310023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

    Copyright © 2022 浙江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51284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10616号